时光荏苒,离陶兴模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集中研修活动已一月有余。为了提升工作室学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彰显工作学员的教学个性,促使工作室学员聚焦课堂教学,促进“三给”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提高工作室学员听评课的能力,提升工作学员的专业素养,4月13日-14日,在课程创新基地工作小组的组织策划下,在陶兴模老师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学员齐聚铜中凤山,举行工作室第三次集中研修活动。
本次集中研修活动的主题是:同课异构促成长,聚焦课堂提质量。活动共分两段,第一段是听课。13日上午和14日上午,由工作室的四位老师文艺君、田敏、夏林林和张洋分别上一堂优质课,其余老师听课;第二段是评课和研修。14日下午3:00-5:30,工作室全体学员在科技楼二楼会议室进行评课,然后陶兴模作题为《如何评课》的讲座。
参与上课的四位老师均年轻有为,其中三位还是上高中的第一年,可谓初生牛犊。在课前,她们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她们各具特色,把同一个内容上出了不同的风格与味道。
文艺君老师的课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虽然学生是历史类,但在文老师的启发下,好些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圆台侧面积公式的推导,非常不错。田敏老师的教学设计精细,讲解清晰明了,和学生互动融洽,虽然中途经历了停电风波,但田老师依然不惊不燥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夏林林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三给”教学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给时间,给内容,给机会”,整堂课的教学几乎是围绕学生的动手做来展开,老师讲的不多,学生不仅收获了数学知识,也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提升了基本技能。正任教高三毕业班的张洋老师是借班上课,他从时效性角度采用了老师主讲、学生呼应的方式授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容量大,是一堂高效的传统好课。
在评课环节,各评课老师各抒己见,对授课的四位老师的课在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了点评。张平华组长评文艺君老师的课,陈文娟老师评田敏的课,刘娟老师评张洋的课,莫绍会老师评夏林林的课。其中莫老师对夏老师的课的点评非常精彩,她把课分成10个环节精确到分钟进行评析,用5个“精”对优点进行了总结,用8个商榷对不足进行了概括,评课用时30分钟有余,与会者包括陶老师对她的评课都赞不绝口。然后铜梁二中的李光刚研究员讲了他对于上公开课的理解,他说课堂引入要活要有趣且最好在一分钟内完成,讲到例题的选择要实而精,具有代表性,题不在多不在难,有思想方法则灵,这些话对老师们的启发很大。随后陶老师对四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他重点点评了第一位老师文艺君的课,他也分了8各环节对课进行分析,指出哪些环节是成功的,哪些环节是失败的,说的形象具体,与会老师受益匪浅。
最后陶老师给老师老师们做了《如何评课》的讲座,内容丰富扎实,但因时间原因,老师对里面的关键内容进行了介绍,如评课的标准:1.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2.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思维自主;3.教师是否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做足了文章;4.学生是否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理性精神。这4点完全可以作为老师们的授课指南,如醍醐灌顶般响彻耳畔。
经历了这次上课评课活动以后,无论是上课的老师,还是评课的老师,还是工作室其他成员,均感触良多,收获颇丰。老师们均认为这次活动是务实的,直接深入到师生的课堂,把老师最核心的最本质的工作原原本本的展示出来。上课的老师经历这样一节公开课获得非常多的体验,发现的优点继续发扬,出现的缺点想法弥补,能力得到提升,这堂课获得的体验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评课的老师锻炼了表达能力与写作技能,并将上课老师好的做法借鉴到自身教学活动中,同样得到提高。
比如夏老师的剪纸杯方法讲圆台侧面积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我们好些老师值得学习的,这样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又如莫老师的教学环节评课法完全可以推广给所有老师,还有各位上课老师制作的优美课件完全可以共享给其他人,让大家均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实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又教无定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之路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且行且努力且珍惜!